150平米的宅基地上,四代人挤在一栋楼里过日子,这事听着就够魔幻。
江西老表柏工搞出来的设计方案,愣是把传统四合院和现代小高层揉成了"亲情综合体"。12米面宽13米进深的地块,五层楼塞下两个小家庭加老人孩子,屋顶还留着给未来孙子娶媳妇用。
门廊五步台阶暗合"五福临门",石狮柱础说是能镇宅招财。堂屋摆着八仙桌,红白喜事都在这里办,转头屋顶就装上太阳能瓦片发电。老人在楼下听赣剧,年轻人在顶楼K歌,这画面比春晚小品都带劲。
评论区炸出两派观点。点赞最高的留言说:"三代同堂是福气,四代同住是勇气。"确实,二层的兄弟俩各自有楼梯上下,但共用的堂屋就像个亲情调解室。最新消息是这家人去年腊月还真在堂屋开了场家庭会议,讨论要不要给屋顶加装电梯。
设计图里藏着不少小心机。兄弟两家的卧室面积毫厘不差,连储物间都对称分布。农具房改的车库现在停着电动车,灶台倒是留着烧柴火。村里人说这房子白天看着像祠堂,晚上亮起灯又像写字楼。
风水先生来看过,说中轴线上的楼梯把祖孙运势都串起来了。建筑系的学生跑来测绘,发现三层以上的预制板能随时拆了重搭。最新加装的外墙保温层用了本地竹纤维材料,冬天省下三成取暖费。
争议点在于隐私。虽然每户都有独立厨卫,但共用的堂屋难免听到隔壁训孩子。有人提议在院子里加道影壁,被当家的老爷子一句"自家人见外啥"给怼了回去。抖音上这家的孙子发视频,镜头扫过全屋时获赞最多的是那个能晒腊肉的公共阳台。
这种"捆绑式亲情建筑"在江西农村渐成风潮。隔壁县刚冒出个六层版的,据说预留了曾孙的房间。住建局去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类似结构的自建房已超两百栋,多是三世同堂起步。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李老汉点评说,这比城里鸽子笼有人情味。城市规划专家王教授在调研报告里写,要注意消防通道和承重墙标准。最新流出的施工图上,确实在楼梯间多画了两个灭火器。
顶楼的太阳能板冬天能带动地暖,夏天供给热水器。老爷子算过账,光这一项每年省下两千多电费。儿媳妇在家族群里发过一张照片,除夕夜四代人挤在堂屋吃年夜饭,圆桌周围摆了整整十二把椅子。
建筑论坛里吵得最凶的是那个"未来加建层"。有人觉得预留空间明智,有人吐槽这是变相催婚。最绝的是有个北京网友留言:"这房子要搁二环,物业费能吵出八个微信群。"
江西卫视去拍过这家人,镜头里小孙子在屋顶追鸽子,老奶奶在堂屋捻麻绳。编导后来透露,原本想拍点家庭矛盾,结果发现最激烈的冲突是争电视遥控器。最新消息是镇政府要把这栋楼报上去参选"最美乡村民居"。
瓦匠老周参与了施工,他说最难的是那对石狮子柱础。花岗岩是从三十里外的采石场拉来的,老师傅雕了整整半个月。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不少新人结婚专程来摸狮子头求吉利。
建筑杂志编辑去采访完写了篇《垂直生长的家族记忆》,发在公众号上阅读量没过万。反倒是这家孙子拍的抖音视频"四代人共用卫生间是啥体验",一晚上点赞破十万。最新更新是他们在屋顶装了套卡拉OK,老爷子唱《难忘今宵》跑调的视频正在同城热榜上挂着。
这种房子住着到底啥滋味?有人说像活在族谱里,有人觉得是亲情版密室逃脱。隔壁村已经开始模仿,不过把堂屋改成了棋牌室。住建局今年新规要求加装消防喷淋,这波改造又得多花两万块。
家族微信群最近在讨论要不要装电梯。老爷子坚持爬楼梯锻炼身体,儿媳妇算着以后抱孙子上下楼不方便。最新进展是折中方案——先装个电动爬楼机,钱从屋顶光伏发电的收益里扣。
城里人看着新鲜,村里人算着实惠。建筑系教授带着学生来做课题,发现这种布局意外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最新测绘数据显示,东西朝向的窗户让冬季室内多蓄热三小时,夏天穿堂风能降两度。
抖音评论区最新高赞留言是:"这房子缺个离婚冷静层。"发帖的是个婚姻调解员,配图是自家六口人挤五十平的商品房。建筑论坛里有人贴出改造方案,建议把预留层改成民宿出租,被楼主回怼:"祖坟边上开旅馆?"
施工队老板透露,今年接了七单类似工程,都是儿女在外打工的老人做主建。最新完工的那栋把堂屋改成了快递驿站,据说这样小辈回家取包裹能多看看爹妈。镇政府正在统计这类"亲情楼"数据,据说考虑纳入乡村振兴补贴范围。
这家人最近上了央视三农频道,镜头扫过灶台时眼尖的网友发现,铁锅旁边赫然摆着空气炸锅。老爷子接受采访时说漏嘴,抱怨WiFi信号到四楼就弱,孙子们抢着要装信号放大器。最新流出的全家福里,十口人站在五步台阶上,刚好凑成"五福临门"的吉利数。
建筑杂志最新刊发的对比图显示,同样面积的城市公寓最多隔出三室两厅。评论区炸出条神回复"城里房子装的是人,乡下房子装的是魂"。规划局正在研究的"新农村亲情住宅标准"草案里,还真把"多功能堂屋"列入了必备空间。
这种拧巴又温情的居住实验还在继续。最新消息是那栋楼里添了第四代,满月酒摆在堂屋时,屋顶的太阳能板正好发够当天全部用电量。村里开始流传新说法:谁家要建新房,得去摸摸那对石狮子。
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