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的以色列,政治与社会氛围弥漫着前所未有的紧张。特拉维夫街头,愤怒的抗议者高喊口号,要求政府立即采取行动解救被哈马斯关押在加沙的人质。然而,在总理办公室,内塔尼亚胡和其极右翼盟友却似乎选择了一条与社会主流意见甚至与军方立场背道而驰的路线。眼下的核心问题,不再仅仅是如何赢得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而是:内塔尼亚胡究竟想从这场战火中获取什么?是真正的军事胜利,还是为迎合右翼盟友的政治诉求,亦或只是其个人权力延续的筹码?
当前,以色列社会的分歧愈发显著,不仅体现在执政联盟与反对派之间,也深入到国家根本定位的层面:是维持“犹太民主国家”的传统道路,还是在强硬右翼影响下走向另一个方向?这一矛盾在巴以关系、加沙未来以及人质处置问题上尤其尖锐。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政策几乎完全由内塔尼亚胡个人主导。即便以色列国防军高层——包括总参谋长扎米尔——多次公开表达担忧,依旧难以改变总理的决策。这种个人垄断决策权的趋势,不仅使政府失去制衡机制,也让外界怀疑以色列是否正偏离其赖以立国的自由民主轨道。
内塔尼亚胡为自己辩护时,总是强调其政府在2022年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但无论是备受争议的司法改革,还是如今可能全面占领加沙的计划,当年选票上都未曾出现。更关键的是,大多数民意调查显示,民众普遍反对将“全面占领加沙”作为优先目标。他们认为,解救人质应当凌驾于任何军事目标之上。
无人怀疑以色列有能力在军事上控制加沙,但真正的问题是:能否在幸存人质遭到杀害或饿死之前安全解救他们?如果人质无法获救,以色列是否会被迫长期军事统治加沙?这一选项几乎没有国际合法性,且将使以色列在外交上付出巨大代价。
事实上,军方和安全机构普遍主张优先通过谈判释放人质,即使意味着在彻底摧毁哈马斯前暂停战争。这一立场不仅出于人道关切,也因现实限制所迫。以色列国防军正面临兵力不足、装备老化、军费高企的困境,若再无视人质问题,恐怕会让政府彻底失去社会支持。
至于加沙的未来,政府同样缺乏清晰方案。无论是直接吞并,还是纳入巴以和谈,都没有可行性。外界不禁质疑:内塔尼亚胡是真心要吞下加沙,还是被极右翼联盟伙伴裹挟,抑或只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制造压力?
人质问题已成为内塔尼亚胡与社会撕裂的最大症结。人质家属多次集会要求立即采取谈判,但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尽管政府一再宣称“解救人质”是目标之一,但实际行动中却更倾向于将摧毁哈马斯置于首位,哪怕冒着人质丧命的风险。
这无疑动摇了以色列长期奉行的“赎回人质优先”原则。极右翼政客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相比人质,他们更看重在“以色列土地”上扩张控制权。
上周,总理官邸外爆发了大规模抗议。垃圾桶被焚,火势蔓延至车辆,引发警方和民众的激烈冲突。面对愈演愈烈的抗议,内塔尼亚胡不仅没有展现妥协姿态,反而发表强硬声明,将抗议者定性为“政治暴徒”,甚至称他们为“法西斯”,指责其威胁官员及家属安全。
这种标签化的指控,被外界视为极端虚伪。毕竟,面对极右翼定居者在巴勒斯坦村庄频频纵火、甚至制造血案时,政府选择视而不见。如今却对要求解救人质的抗议者大肆抨击,难免引发更大愤怒。
随着冲突持续,内塔尼亚胡与社会的裂痕愈发不可弥合。人质仍命悬一线,而政府却执意推进“全面占领加沙”的强硬路线。这种背离民意的政策,不仅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危机,更可能将以色列拖入一场国际难以接受的泥潭。
以色列眼下最需要的,不是新的战争目标,而是一个能够平衡人质安全、社会共识与国际责任的解决方案。否则,当火焰燃烧的不仅仅是总理官邸门口的垃圾桶时,以色列或将真正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
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